当前位置: 诗词网 >问答 >小学 >语文 >【老先生张雪芳(1)祖母说,老先生走了。...

【老先生张雪芳(1)祖母说,老先生走了。祖母说的时候,撩起衣角擦了擦眼睛。这些年里,村里的老人们相继去世,也没见祖母这么伤心。当然,老先生是】

更新时间:2024-04-24 11:13:53
问题描述:

老先生 张雪芳

(1)祖母说,老先生走了。祖母说的时候,撩起衣角擦了擦眼睛。这些年里,村里的老人们相继去世,也没见祖母这么伤心。当然,老先生是不同的。自我懂事起,祖母每每提到老先生都是把他当兄长似的来敬重,而我知道,老先生比祖母要小上好几岁。

(2)老先生并不是本地人。祖母说,老先生是随着他父亲讨饭讨到这里的,后来,他父亲突然死了,老先生就被村人收留了下来。那时,老先生十几岁。村人收拾了牛棚旁的一间草屋让老先生住。自此,老先生也算是安家落户了。

(3)老先生从小就懂事,知书达理,祖母说他身上有大户人家那种与生俱来的大家风范。自从老先生住下后,村里人家有个写写算算的事老先生都责无旁贷地接了下来。那时候老先生还小,但已经有村人称他为先生了。

(4)有人曾问过老先生,老家在哪里?老先生只说在城里,村人便揣摩必定是城里的富贵人家,中途出了大事就败了。但这样的人家,在城里总会有些亲戚的吧?而且这些亲戚也都应该是有钱的人吧?村人猜测着,以自己微薄的想像力。

(5)事实好像确实是这样的。那一年,老先生的妻子病了,要花钱看病,可哪来钱呢?当村人得知此事后,东拼西凑为老先生筹到了一些钱,却被他婉言谢绝了,说,乡亲们都苦,我哪能要这些钱?放心吧,我会想办法的。事后,老先生去了趟城里。回来后,村人问他,钱筹到了吗?他说,筹到了。村人又问,是问谁借的?他说,亲戚借的。于是,老先生城里的有钱亲戚就光芒万丈地冒了出来。

(6)老先生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他那位有钱的亲戚却从未来过。老先生呢,也只有遇到了大事时才去城里找他。所谓的大事都是跟钱有关的,比如村里哪家有人生了重病,比如村里哪家的房子破得不成样子,再不维修就无法入住等等。但凡村人遇到了这种事只能硬着头皮去找老先生,哎哟,先生,这事真得麻烦你了,帮我去趟城里吧,好歹也跟你那个有钱的亲戚借一点吧,我们实在是没办法啊。老先生小声应是。他知道,不是到了性命攸关,村人也不会找他借钱的。

(7)到了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先生就起床动身了,拿了一些路上吃的干粮往城里赶。回来后,多多少少总是有的,村人是千恩万谢。老先生好啊,老先生的有钱亲戚也是好人呐!每一个得到恩惠的村人都会这么说。

(8)祖母说,谁家没个难事?又哪件难事不花个钱呢?所以,这些年里,许多村人或多或少得到过老先生那位有钱亲戚的救助。逢年过节时,村人也会抓着自家养的鸡鸭请老先生拿去城里带给他的有钱亲戚,每次,老先生都一一退了回去,说,他不会要的,多谢你们想着。这位有钱的亲戚,在村人眼里也便越发高尚起来。

(9)老先生走了,他的有钱亲戚应该会来吧?村人说。老先生没有儿女,妻子也在几年前去世了,老先生的后事便由村里集体张罗着。老先生用一生的善积下了福,无儿无女的他后事也被村人办得热热闹闹的,像子孙满堂的样子。

(10)村人把老先生的遗物翻了个遍,还是没找到那位有钱亲戚的联系方式。两天过去了,老先生总要入土为安才好,可是那位有钱亲戚一直联系不到,怎么办?正在犹豫不决时,一个后生突然大叫一声,手里拿的是老先生的日记本。

(11)找到啦?找到啦?村人迫不及待地问。

(12)后生轻轻念道:今天,我去了城里,卖完血已经不早了,街上有人在卖烤红薯,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地叫,我很想买一个吃,可是,想到二根娘等着钱救命呢,没舍得……

(13)后生读着读着,哽咽住了。

(1)第①段中说“老先生比祖母要小上好几岁”,可是祖母却“把他当兄长似的来敬重”,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语中包涵的语意。

①那时候老先生还小,但已经有村人称他为先生了。

②村人猜测着,以自己微薄的想像力。

(3)第(10)段中,写到老先生的日记本,这个日记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告诉我们老先生的那位“有钱的亲戚”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为此前文多次埋下伏笔,请找出三处。

李万回答:

  (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从文中对老先生的描述可以知道,老先生来自外乡,但“从小就懂事,知书达理”,“但凡村人遇到了这种事只能硬着头皮去找老先生”,而先生为村里人办好事后,“逢年过节时,村人也会抓着自家养的鸡鸭请老先生拿去城里带给他的有钱亲戚”,老先生总是不收.正因为他的知书达理,他的这份乐于助人,有求必应,让村里的人对他都是无比的尊重.

  (2)本题考查词语语境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结合句子前后文内容,来推断语境义.①句,老先生还小,“村里人家有个写写算算的事老先生都责无旁贷地接了下来”,大家才称他为“先生”,可见“先生”在这里指的是有文化、有知识;②句,根据前后文,可以看出大家只是猜想他在城里有个在钱的亲戚,没有做其他任何的猜想,“微薄”指的就是简单、质朴.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结合事件的发展来看,日记本解开了老先生帮村里人的原因之谜,使老先生的精神感人至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并且使情节突转,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本题考查伏笔的理解与内容筛选.“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结合这一理解,会发现前文的伏笔有:①老先生并不是本地人.祖母说,老先生是随着他父亲讨饭讨到这里的,后来,他父亲突然死了,老先生就被村人收留了下来.

  ②老先生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他那位有钱的亲戚却从未来过.③每次,老先生都一一退了回去,说,他不会要的,多谢你们想着.④村人把老先生的遗物翻了个遍,还是没找到那位有钱亲戚的联系方式.

  答案:

  (1)①知书达理,有大家风范(2分);②乐于助人,有求必应(2分).

  (2)①先生:有文化(2分);②微薄:简单、质朴(2分).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揭示老先生是靠卖血来帮助村人这一内容.(2分)

  (4)如:①老先生并不是本地人.祖母说,老先生是随着他父亲讨饭讨到这里的,后来,他父亲突然死了,老先生就被村人收留了下来.

  ②老先生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他那位有钱的亲戚却从未来过.

  ③每次,老先生都一一退了回去,说,他不会要的,多谢你们想着.

  ④村人把老先生的遗物翻了个遍,还是没找到那位有钱亲戚的联系方式.(找到三句即可,一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