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词网 >科普知识 >科普博览 >科学之迷 >二叠纪生物灭绝之谜(4)

二叠纪生物灭绝之谜(4)

更新时间:2024-03-29 13:54:11

最多1万年!这在地质学家眼中简直就只是“一瞬间”,比科蒂洛所估计的100万年快了许多。由此看来,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发生得十分突然,因而“杀手”也应该是十分暴烈的。那么,什么样的“杀手”才可能导致如此恐怖的后果呢?拉皮诺相信,这“杀手”只可能是小行星或者彗星,换句话说,小行星或彗星在2.5亿年前曾猛烈撞击地球,其威力相当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引爆10亿枚原子弹,造成的震波迅速席卷全球,并在瞬间杀灭方圆上千公里范围内的一切生物,与此同时,数百万吨乃至上千万吨的尘埃遮天蔽日,其效果远非任何火山爆发所能比拟,足以造成全球气温几乎在一夜之间猛降,生物大灭绝就成为必然。

“天地大碰撞”也许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实实在在地发生过。大多数科学家现在相信,6500万年前,正是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只不过二叠纪的小行星或彗星“杀手”更厉害。拉皮诺估计,杀灭恐龙的小行星直径至少为10公里,而导致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天体直径至少为15公里。

拉皮诺的答案是否就是最后的定论?也不尽然。任何这么大的天体撞击地球,都不可能不留下痕迹。比如,杀灭恐龙的那颗天体就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可是,二叠纪撞击坑又在何处呢?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的亚德里安·琼斯博士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根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撞击坑,虽然它曾经存在过。

传统观点认为,小行星或彗星以高速撞击地壳后会立即形成一个很深的撞击坑;紧接着,坑下被压缩的岩石就会反弹,撞击坑因此会扩大成一个比原来浅得多的坑。琼斯指出,由于三叠纪的天体“杀手”更大,当地壳反弹时,会释放超出想像的极高热量。他进行的电脑模拟显示,首先会形成一个很深的撞击坑,然后反弹成一个浅得多的大坑。紧接着坑中及周围的地壳会因极度高热而熔化形成熔岩;熔岩首先灌满撞击坑,然后再流出坑沿,撞击坑最终被淹没。

“天体碰撞论”看似完美,却仍需接受进一步的推敲。毕竟如此猛烈的天体撞地球不会只留下一个撞击坑,撞出的宕石和尘埃应该遍布全球。问题是科学家们找遍了全球,也未能在二叠纪岩层中找到任何小行星或营星的痕迹。

在寻找队伍中,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格利戈里·瑞塔拉克教授寻找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南极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率领一个探险小组前往南极寻找三叠纪的岩石。一番找寻之后,有一个宕床引起了他的注意。该岩床正好属于二叠纪末期并且其中包含的石英颗粒呈现出明显异常的特征。石英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晶体,通常为白色且半透明,而该岩床中的石英颗粒却不仅不呈白色,而且根本不透明。同时在显微镜下面还明显可见这些石英颗粒中包含着奇怪的平行结构,以及被熔化的特征。由此看来,这些石英一定经过极大的强力冲撞,似乎正符合“天体碰撞论”。

然而,当瑞塔拉克进一步检视证据时,却又发现外来天体杀灭恐龙后,不仅留下大量变了形的石英,而且带来了大量主要在外太空才有发现的铱元素(铱元素在小行星或彗星中很常见)。在瑞塔拉克找到的二叠纪末期者床中,不仅铱元素含量极少,而且变形石英颗粒也不算多,这显然与想像中的“杀手”天体的15公里直径毫不相称。至此,“天体碰撞论”真是得打上一个大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