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词网 >故事会 >现代故事 >创业故事 >家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家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更新时间:2024-03-28 17:06:40

松下幸之助是世界瞩目的超级企业家,赢得了多方面的赞誉和奖励。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志社大学等分别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日本天皇先后为他颁发过:“绀绶褒章”、“二等旭日重光勋章”、“一等瑞宝勋章”及“一等旭月大绶勋章”。荷兰女王授予他“经济合作友好功绩奖”。比利时国王授予他“王冠勋章”。日本人称他为“财界元老”和“日本电子之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美国《生活》杂志把他誉为“最高产业者”、“最高改革者”和“民族思想家”。面对这一切,人们不能不感到惊奇:松下幸之助到底靠什么创造出如此巨大的丰功伟业呢?每当遇到这个问题,松下总是淡淡一笑说:“靠的是稍微走在时代的前面。”尽管松下幸之助说的是那样的轻松自然,然而它确实道出了“松下王国”发展的真谛。

家电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把握未来的本领。“松下王国”的创立、发展和腾飞的每个历史过程,都充分显示出他这一超凡越俗的才能。

1901年,幸之助进入和歌山市内的一所小学,学习成绩中上。喜爱算术一类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挥表达作用的课程。在他四年级快要结束,马上就要拿到毕业证时,突然接到在大阪工作的父亲来信:“这里有小伙计做工地方,马上来!”9岁的幸之助不得不中途退学。1904年11月,小幸之助记着妈妈的千叮万嘱,第一次离开日夜关怀他的妈妈,单身前往大阪,步入社会。小幸之助永远也忘不了当时那凄凉的晚秋景致在他小小的心灵中打下的烙樱幸之助来到大阪,在一家火盆店当了一名小伙计。对于一向受着母爱的小幸之助来说,心灵遭受着巨大的创伤。尽管白天的忙碌使他很疲劳,然而每当入夜时,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妈妈,也想他的小伙伴,眼泪常常浸湿了他的枕头。吃他人之饭,给他人干活的严峻环境说明,欢乐的孩童时代对于他来讲已经结束。接踵而来的是他必须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努力奋斗。由于店主的原因,幸之助在火盆店干了3个月又转到一个叫五代的自行车店。在这里他干了5年多,由小伙计成长为中坚店员。此时的幸之助不仅学会了许多处事之道,而且也练就了在这个世界竞争生存的本领。

在本世纪初期,日本的电气事业有了迅速发展,不仅电灯,其它各种电器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电文化对于少年的幸之助产生了极大影响,几乎改变了他的一切。望着光芒四射的电灯,看看来去穿梭的电车,幸之助总是感到周身热血沸腾。他觉得:不久的将来,电一定能主宰世界。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电气的世界里。电气事业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青年的幸之助开始寻找自己的生存价值,立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志向一去寻找与电器有关的工作。

1910年,16岁的幸之助决然辞去了一向对他很关照的五代自行车店,通过各方面的周旋,进入了盼望已久的大阪电灯公司,当上一位内线见习工。

尽管他对电的知识一窍不通,但由于内心的喜欢,所以学起来得心应手,他很快就掌握了电灯的安装和处理技术,并成为一名技巧熟练的独立技工。由于工作出色,不久就当上了检查员,1911年晋升为工程负责人。由于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幸之助就开始对电器进行探索。并把新研制的电灯插座送给公司的主任看,不料被主任拒绝了。幸之助感到即使是自己向往的电灯公司,也不可能使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干。

1917年,幸之助离开了大贩电灯公司,靠仅有的100日元,同妻子、内弟及两个朋友办起了电灯插座的作坊,尽管他对自己改良的新插座充满信心,但由于不懂销售,局面迟迟打不开。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靠典当衣服和手饰度日。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他只好计明友另谋生路,自己仍然坚守孤垒。幸之助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他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他相信他的努力一定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年年底机会终于来了。北川电气电风扇厂想用一种熬炼物取代陶器电扇阴盘。大阪的批发商首先想到幸之助。因为插座同阴盘在用熬炼的物制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然而,对幸之助来讲,仍算是一个难题,因为熬炼技术和原料的成分及详细比例,他并不清楚,况且这种技术在当时还是很秘密的。幸之助只好象瞎子一样,反复探索试验。最后,他只好跑到有关工厂捡来一些碎片,进行探索,几经努力,终于找出了大致成分和含量。这样,他同妻子、内弟3人日夜奋战,在年关迫近时,第一批订单顺利交盘了,他们得到80日元的利润。松下幸之助乐坏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钱的作用和份量,也第一次看清了他的事业将会从这个最小的基点腾升。

1918年3月7日,松下幸之助正式创办“松下电器具制作所”,从此开始了松下电器的历史。松下幸之助一边努力研制开发新产品,一边探索经营之道。他认为,开发出好的产品固然能很快占领市场,但是没有好的路线方针照样会前功尽弃。特别是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厂来说,资金来源、销售网络及顾客心理等都是些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松下幸之助认为,好的经营者,就是能在复杂条件下平衡好人、财、物的关系,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合力。松下幸之助特别注意利用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当他研制的配件插头畅销市场时,大阪市的吉田销售店提出要作为独家代理。

但松下幸之助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要扩大生产,就要扩大厂房,购买设备,增加人员。然而要实现这些,却又苦于资金短缺,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发展的好机会,松下幸之助通过一番思谋之后,便向吉田代理店提出,只有提供必要的借用资金,才能作为独家代理销售。吉田很快就以保证金的形式提供了扩产资金,使刚刚起步的“松下电器”很快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由于配制插座的成功,引起生产同行们的忌妒。他们想方设法抵制和为难“松下”。然而,由于“松下”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市场上仍然畅销不衰,但这件事使年轻的幸之助意识到,一个良好的企业,必须不断地研制开发新型产品,才能在竞争之中以奇制胜。“松下”仍然把着眼焦点聚在生活的实用方面。还是在他当自行车小伙计时,就对改革自行车光源有些设想。当时的自行车灯大多用蜡烛和乙炔作光源,即使偶而也有人用电池光源。

松下的电器通过一番艰苦创业,到本世纪30年代,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松下幸之助不再是仅靠着一点点改良来糊口度日的小发明者。十几年的磨练,他已经成为一名较有名气并胸怀大志的企业家。他所创办的“松下电器”也已一改往日的民间作坊,一跃成为拥有上万名职工和多种专业功能的中型企业。看到这蓬勃发展的事业。松下的心中有按耐不住的喜悦也有难以解脱的担忧。他兴奋的是,自己能从一个被雇用的“小伙计”发展成为一个雇用他人的企业主。这证明自己不仅具有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还具有建功立业的本领。他坚信,这种本领会使他的事业发扬光大。“松下电器”不再是民间企业,它在“大日本帝国”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然,他也担忧,历史的经验证明,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大,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加。而“松下电器”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达到了某一种极限。人员的增加,工作量的扩大,使自己的再生能力,经营管理上也无法面面俱到。因此,要创办国家一流企业,“松下电器”必须进行组织的改革。

1935年12月,松下幸之助通过认真研究,将“松下电器制作所”改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将原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变为相对独立的分公司,把过去由个人经营管理的变为法人组织管理,这样,松下幸之助便由过去的“所长”成为会社“社长”。这种体制改革,目的十分清楚。他把庞大的机体化整为零,让各个分公司明确自己的责任。目的在于他们能充分地发挥出各自的创造能力和主动性。同时,为了不使公司的经营风格及方针路线同“松下电器”相违背,保持“松下电器”创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认真总结和高度提炼的基础上,以“纲纪”的形式向全体松下人确立了必须遵守的七大精神,他要让“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好一致,力争向上,顺应同化,感谢报恩,礼节谦让”成为每个松下人的精神支柱。不论个人还是整个“松下电器”,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之内,才能目标远大,作风正派,团结一致,开拓前进。

30年代的“松下”改革,为“松下电器”注入了更大的活力,特别是内部团结和凝聚力方面得到增强,权力使松下在这个庞大的独立王国中建立了牢固的权力基矗松下幸之助不仅通过改革体制使自己的企业朝国家级发展,而且在产品的开发方面也向“国家”标准努力。他认为的只有首先牢固地占稳国内市场,才有能力跻身于国际舞台。早在20年代末期,松下就已经开发研制出使用“国家”商标的第一号产品——方型电灯。标志着松下电器从此步入了“国家”时代。30年代初期,“松下”又相继开发了干电池、灯泡、无线电及电热器,在家电市场上占居了相当规模。松下电器每开发一种新产品,都要在战略上作一番谋划。或是添补空白,或是超前占领市场,每一种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开发价值。30年代期间,日本的灯泡制造业被一家叫松田的外资合作商统治着,市场占有高达70%以上,而且每只卖价高于日本厂家的2—3倍。那些二三流的生产厂家很难与其竞争。较有势力的松下决定要打破这一垄断状态。1936年在大阪设立的子公司“国家”电灯株式会社。一开始就摆出与松田竞争架势,以同样的价格向市场销售。“松下”的基本信念是,只有竞争才能打破垄断,只有打破垄断状态,才能为日本的产品世界带来繁荣和发展。

他的这一信条立即得到销售商的认同和支持,“国家”电灯很快占领日本市常30年代末期,随着生活文明化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形成稳定的家电热。向来敏感的松下幸之助立即被这势头所吸引。凭直觉他认为不久的将来,家电热将会形成冲击每个家庭的惊涛骇浪。生活文明化,生活电气化不可避免地将带来一场家庭革命。在这场家庭革命中,家电动力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1938年,“松下”果断的地成立了专门的生产马达的“松下电动机公司”。其实,在这之前,“松下”就已经把生产干电他的小厂改造为生产小型马达的基地,这一举动曾引起社会的许多不解。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许多记者围绕这个问题同松下展开辩论。记者们问:“电器就其他类讲,属于重工系列。向来对家电感兴趣的松下电器为什么要涉这一领域?

这是否意味着家电前途暗淡?”松下幸之助淡然一笑:“转产马达,不仅说明家电前景并非暗淡,而且是为其蓬勃发展作准备。”看着记者们的茫然神态,松下进一步指出:“诸位家庭或许还没有用到小型马达,但有的家庭已经开始,比如电风扇、小型水泵等等。再过几年你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衣、食、注行都必然会借助某种动力来启动。美国的家庭马达,已从一台增加到十几台。日本很快也会这样。只要一按电钮,一切都动起来的时代不久就会到来。”松下幸之助真是语惊四座,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不仅使记者们折服,而且也被时代所证实。经过40年代战乱的暂短间隔之后,家电热的狂潮终于席卷全球。家用电器的心脏——马达的需求量也达到空前水平。50年代初期,仅“松下”的门真马达厂日产量就达5万台。

松下幸之助就是这样,凭借他的敏锐观察力和科学的判断,审时度势,深谋远虑。在家电热的来临之时,不仅在国内使事业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而且乘着家电热的劲风扶摇直上,朝着国际市场阔步前进。

战后的日本,由于国际势力的干预,政治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校特别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占领军实行对“财阀”“整肃”,以民主方式改革其政治、经济,这种特点更加明显。日本经济已与世界的经济连为一体,这种新的经济格局和环境给日本企业带来新的挑战,松下幸之助本能地意识到,“既然与世界辖在一起”松下电器就必须以新的方式,“再次开业”。

他认为:松下电器自创办以来,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已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已成为过去,新的形势要求“松下电器”不能拘泥于过去,必须以新志向和新的目标来迎接事业的“日新月异”。要以“新气魄”向着世界开创日本人的未来。新的形势迫使松下看到,事业的发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因此,他决心要象30年前他独闯东京那样的去闯向世界。

1951年1月8日,作为“松下电器”走向世界的象征——松下幸之助第一次出访美国。他要考察一下美国对于日本具有多大的市场经济值,在经营方法、设备和技术方面,松下可以得到哪些借鉴和帮助。出访的更大目的是,他极想知道美国人靠什么使国家如此昌盛强大,美国企业又是靠什么保持兴旺发达。

1个月的美国之行,使松下大开眼界,他发现美国是世界最彻底的“民主”国家。从西欧大陆那里移居的人们,都是一无所有开始的。依靠实力为主的激烈竞争开创了事业,求实和冒险精神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从生活到事业,从政治到经济,合理的社会结构使封建思想没有一点可乘之机。相形之下,具有两千年古老历史的日本,封建的势力象藤蔓一样布满全身。通过对企业和经济关系的考察,更使他耳目一新。日本人没见过的电视,在美国普及已超过700万台,收音机已超过1亿台,350人的流水线日产扩音器15万个,一个女工工资远远超过日本青业制造商的经理..。美国的所见所闻,使松下深有所触。他认为体制民主化和企业的科技化,是美国民众的根本法宝,如果能把美国的先进经验有机地渗入日本的优秀文化,相信他和“松下王国”也会变得更加发达。

访美归来的松下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决心以新的姿态把“松下电器”推向国际化,为了改变“松下电器”的观念,他首先在这个王国展开了关于“民主”的广泛宣传,他十分清楚,单靠传统文化只能使松下人的效率达到一定水平,只有实现民主化,才能真正提高松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两点是他跨入国际竞争的先决条件。其次,他又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向松下人强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商品化的重要性。他指出现代技术不仅使美国人提高了效率,也为他们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对于“松下电器”来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能尽早的掌握和研究新的技术,在激烈的国际较量中迟早要被淘汰,松下幸之助正是站在这两个战略制高点上,使“松下电器”紧随时代步伐,跨入了国际行列。

尽管松下有些不安,但他相信自己的经营能力,只会成功不会失败,美国人不正是在风险之中取得成功的吗?他坚信前景一定会光辉灿烂。事实也正是如此,具有世界的屈指可数的规模与设备的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很快就发展成为拥用资产110亿元,年销售额870亿元的超大企业,成为松下家族中顶天立地的佼佼者。

通过国家的努力,他们终于叩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1964年,松下、东芝、日立等几家公司,开始在美国市场上以低价倾销了大量台式及手提式彩色电视机。在成千上万价格便宜的日本电视机的冲击下,美国的电视机产业很快就乱了阵脚。不久就有八家电视机厂商和几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被挤出该行业,许多大厂家也被挤的落花流水。在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界中,最大厂家英特芬拉在电视机生产方面曾一直独占鳌头,早在1959年就已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尽管几年来也遭到日本电器的冲击,但仍然不失为日本电器的强硬对手。1973年英特芬拉决定采用同样的办法,以33万日元价格在日本市场销售大型落地彩电。因为松下同样的产品在日本卖价高达57万日元。然而,在日本有着举足轻重的松下,说什么也不能让英特芬的想法得逞。于是,便向英特芬拉提出了一个他无法拒绝的条件——松下不惜用1亿美元的代价买下了英特芬拉向日本销售的电视机的制造权;作为交换条件,英特芬拉也同意了在美国国内及台湾的所有工厂一律停止电视机的生产业务。就这样,松下把在日本唯一具有竞争能力的美国大企业排挤掉了。紧接着三洋又以破产价格收买了沃维克公司。到70年代初期美国已有10家电视机生产厂商相继消失,只剩下杰尼斯、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3家了,然而几年后,美国无线电公司也不得不把电视机生产技术和专利卖给了日本。就这样,最早控制无线电及电视机制造技术的美国电视机产业,在日本电视机的冲击下,到70年代中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